穷途末路鳗鱼养殖业:专家们担心野捕鳗苗的价格和黄金一样昂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鳗鱼 产卵 穷途末路鳗鱼养殖业:专家们担心野捕鳗苗的价格和黄金一样昂贵

穷途末路鳗鱼养殖业:专家们担心野捕鳗苗的价格和黄金一样昂贵

2022-09-24 19: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每年的鳗鱼洄游生殖季节,长江口都是人山人海。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赚钱。他们当中不乏有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商人和企业家。因为,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江口地区的养殖产业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一大亮点。鳗鱼苗被称为“海里的软黄金”,它能给鳗鱼带来巨大的财富。当鳗鱼苗稀缺时,一条鳗鱼的尾巴可以卖到35美元或更高的价格。

▲▲“海中软黄金”鳗鱼

由于长期无节制的高强度捕捞,鳗鱼苗的数量正在减少。2018年底开始,福建省莆田市台江区出现大面积“死苗”现象。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万亩育苗场被毁。鳗苗价格一路走低,养殖企业叫苦不迭。2019年,全国鳗鱼苗捕捞业整体再次陷入低谷,苗荒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广东省鳗鱼苗捕捞量一年只有3吨,直接导致台山鳗鱼养殖面积减少80%以上。 没有苗种,产业就无法发展,这是我国鳗鱼养殖业的最大弊端和痛点。

长江非法捕捞鳗鱼问题依然严峻,因为野生鳗鱼已经“走出家门”

野生鳗鱼苗的暴利引起了包括渔民渔民公众市民的许多人的小心思。然而,他们并不清楚,鳗鱼其实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和养殖潜力的特种水产品。在过去十年里,我国鳗鱼产业发展迅猛。在长江口捕捞鳗鱼苗的“传统”源远流长,从2006年开始,甚至更早,长江长江沿岸一些渔民就开始购买长江鳗鱼苗,并以30%的价格转售鳗鱼。 “会玩”渔民甚至成立了“股东大会”,每个人支付2万美元作为基本的“股份”。因此,10-20个人组成了一个鳗鱼收购组织,以固定的价格购买鳗鱼苗,并最终以固定的价格出售鳗鱼苗,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在利益链上,渔民捕捉鳗苗的方式似乎既盲目又残忍。 为了获得更多的鳗苗,许多渔民在涨潮时使用大网捕捉冲到江水的鱼苗。大网很小,从0.8毫米到2.2毫米不等,远低于3毫米的国家限制。而且由于张网是用铁丝做的,所以它对鳗苗来说非常危险。因此,一旦发生险情,许多人都会迅速地将鳗苗捞上来,然后再把它们扔到大海中去。这种不顾死活的行为无异于盗窃和掠夺,捕到的鳗苗越少,鳗鱼养殖业就越不景气,其原因可以从其捕捞方式中看出。

▲刚钓到的鳗苗,黑色素及黑色眼点清晰可见

截至2018年4月2日,渔政机关共抓获35名渔民非法捕捞鳗鱼苗。这些人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至12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至10万元。这也是福建省首例“渔法”违法案件。此案引起舆论关注。据悉,2019年3月11日,该院还对这起非法捕鱼案件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提高了渔民普通群众的宣传教育。

虽然每年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但是很多人都会趁机蜂拥去捕鳗苗。 这也难怪,在鳗苗大范围被捕捞之后,养殖行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大幅缩水了。因此,鳗苗捕捞成了许多养殖户的心头之痛。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抓鳗苗本身没有错,但要依法捕捞,严格控制鳗苗的体积(约7cm)和网眼的大小,使中下游鳗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否则,养殖业和捕鳗业注定会衰败。

台湾鳗鱼产业:是摇摇欲坠还是死灰复燃?

在台湾省,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是鱼苗最大的季节,一条鳗苗的单价可高达180台币(约合42元人民币),渔民们称之为液体“铂金”。 许多渔民甚至放弃了春节假期,只为了赚取相当数量的鳗苗(每天多达数千条,价值数万美元),整个冬季几乎没有休息。 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鳗鱼种群开始出现明显减少的迹象,而且数量正在逐步下降。这就意味着鳗鱼养殖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怎么办呢? 渔民算账,除夕夜,如果一艘渔船能捕到500多条鳗苗,大约2万台币(约合4700元人民币),牺牲一顿年夜饭,似乎是值得的! 对普通渔民来说,这种想法是如此普遍,以至于种群资源恢复仍然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世界上有19种鳗鱼,在台湾附近海域发现的鳗鱼80%是日本鳗鱼,20%主要是欧鳗鳗鱼。 在鼎盛时期,台湾省出口日本市场总量的59%,对外销售额达6.2亿美元,为台湾省赢得了全球最大鳗鱼产业的美誉。 但如今,在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压力和苛求后,野生鳗苗资源已经稀缺。 目前台湾养殖鳗鱼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包括台南、高雄等),而北部及东部沿海则几乎无人问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近年来台湾的养鳗业出现萎缩现象。 2012年台湾对日本市场的出口仅4%。 这也是台湾鳗鱼产业已经危在旦夕的信号。

渔民们每年捕到大量的鳗苗,80%的鳗鱼被捕捞上来

此外,不受管制的捕捞作业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致命伤害。 台湾沿海渔民的渔民捕捉鳗鱼苗以及其他虾、蟹、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 由于这些鱼和贝类很容易被发现并捕获到船上,所以它们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鳗苗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而其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 但是对于渔民来说,只有鳗苗才是有价值的,没有其他小的海洋生物是有价值的。 这种想法具有严重的生态后果:估计每天有数以千计海洋生物海洋生物被每渔船无辜地“杀生”,这种“地毯式”搜索正在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台湾鳗鱼产业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征服鳗鱼人工繁育技术;台湾近海渔业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严格管理和完善渔业制度。 目前,台湾养鳗业面临着两大难题:(1)养殖成本高;(2)苗种来源不足。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众多业者苦苦思索的课题。 然而,这两条出路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站在这两个路口的渔政人员似乎看不到尽头。

鳗鱼有百万分之一的机会长大

在自然条件下,鳗鱼生存的机会是百万分之一. 从马里亚纳海域,无数鳗鱼苗搭乘洋流特快列车前往西太平洋沿岸,主要目的是寻找陆地和河流。 然而,这条"超级火车",却让它们在那里遇到了麻烦——海底有一种叫柳叶草的植物,它能使这些小生命顺利抵达目的地。这种植物就是柳叶鳗。 新孵出鳗鱼卵重量不足0.1克,透明,像柳叶,因此得名。 它们可以沿着洋流行进2500多公里,在这漫长的旅程中,它们95%的鳗苗被其它海洋生物吃掉了。

▲西太平洋洋流及鳗鱼产卵地

另外5%的幸存者开始发展成玻璃鳗,鳗鱼逐渐变得更加会游泳,然后利用它们所节省的一点能量去寻找河流。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止,台湾海峡已经有超过100条鱼被发现并进行捕捞。这些鱼中大部分都是台湾产的鳗鲡品种。台湾产的鳗鱼苗主要集中分布于南部沿海海域。 发现河流的鳗苗开始发育黑色素,15天内鳗苗分散在台湾、福建和广东沿岸水域,在河海边界聚集。

然而,在这里,鳗苗的旅程远未结束。

然后,鳗苗成群地聚集在河口,准备游到河的上游,在那里已经有这么多捕鳗人在盘旋。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地捕捞工具,大部分鳗苗都要在近海等待着捕获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鳗苗都已成为了无价之宝。 据统计,沿海渔民每年冬季都会捕获80%以上的鳗苗,鳗苗大部分鳗鱼在真正开始捕捞之前就已经结束了它们的生命旅途。 一些捕获的鳗苗被卖给当地养殖户,但他们长大后无法逃脱被放在桌子上的命运。

幸存下来的孩子,最后的障碍就是在河流安全地成长。 这意味着,在性成熟前的五年里,它们会被水中的捕食者捕猎和被沿岸渔民捕获,有些鳗苗可能会因为河流污染死亡。 为了让鳗苗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将这些鳗苗从水中打捞上来并进行培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据统计,进入河流的鳗苗中只有5%能活到成年。

鳗鱼的生命需要许多发育时期,每一个发育期都是生死考验

鳗鱼在性成熟后返回海洋繁殖和产卵,仍然可以在其生殖洄游路线上被捕获,从内陆河流进入马里亚纳海域,并再次被海洋生物围追堵截。 如果你不知道这些事情,那就赶快去找专家请教吧!鳗鱼是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小型鱼类,它和其他种类的鱼类一样都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生命历程。 在返回的旅途中,存活的机会只有0.2%,或者说每500条性成熟的鳗鱼中就有一条最终成功产卵。

一条鳗鱼从出生到繁殖在一年内存活的几率是百万分之一,几乎和中彩票一样。

早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鳗鱼梦就开始了

到目前为止,黄鳝苗的繁育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黄鳝苗的养殖仍然完全依赖于野生鳗苗的采集。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鳗鱼养殖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开始了对鳗鱼养殖的研究。 在我国的主要养殖淡水鱼名单中,很难再找到一条独具特色的鳗鱼,没有一种繁育技术能像鳗鱼一样困扰鳗鱼业界这么多年。

人工繁殖鳗鱼是生物学上的“哥德巴赫”难题。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有关鳗鱼人工繁殖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但一直进展缓慢,至今为止尚未有成功的先例可循。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73起,上海水产学院开始进行鳗鱼人工繁育研究。 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研究被关闭多年,从未重新开放。

1985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策略,农业部再次组织科研队伍,努力解决世界鳗鱼人工繁育技术问题。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在1986年底实现了这一目标。1987年3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院),并任命李振潜为院长。 然而,许多渴望取得突破的科研人员最终停止了他们的研究,甚至敢于再次这样做。

▲小鳗鱼难倒水产科技工作者近半个世纪了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批敢于坚守、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科学家。 他们在科学探索中不断突破创新,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而那些默默奉献于科研领域的科学家们也因此被称为“科技人”。这其中,有一位科学家尤为突出。 陈慧彬就是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1959年她开始进行相关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成为中国第一位解开“鳗鱼苗不成活”之谜的鳗鱼专家。 数百次实验表明鳗鱼胚胎可以成功地从细胞膜中孵化出来,但每一株幼苗都在挣扎着存活,个体之间的差异只有几天多一点,而个体之间的差异只有几天少一点。

由于她的努力,数以万计的鳗苗在第七天的存活率保持在90%以上,32天活的仔鱼苗的成活率为21.2毫米(而国外报告的成活率为19.6毫米)。 经过20多年的研究,陈慧彬教授发现鳗鱼苗在深海区域孵化后可以停留2-3个月或更长时间,在那里特定的海水密度、营养盐和流体静压可以满足鳗苗特定的生态环境需要。 但这种特殊的生活习性使得其不能直接从水体中获取营养和能量;同时,由于缺乏足够时间将仔鳗培育成能摄食浮游动物及鱼类幼体的个体,导致仔鳗早期死亡率很高。 此外,鳗苗早期还通过感觉丘与外界交换营养物质,直到消化器官发育完全后才开始吞食生物饵料,这与当时国内专家普遍的看法背道而驰。

▲鳗鱼的生长需求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尽管像陈慧彬这样的许多研究人员努力工作并投入到研究中,但他们最终还是无法突破人工鳗鱼养殖的过程,毕竟,养殖鳗苗需要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的流体静压效应,以及其他特殊的环境条件,而这些是实验室条件下难以做到的。 “我是一名水产科研人员,对自然界中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陈慧彬说,“但是我并不满足于现状,我要做大做强,要有新的发现和成果。 因此,人工繁育鳗鱼在科学研究中的难度不亚于登上珠峰。

未来,还会有很多水产科学工作者参与这项研究,相信新一代的研究人员会利用上一代的经验走得更远、看得更高!

我们衷心希望我们的科学家能早日征服鳗鱼人工繁育技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